临近3.15,产品(服务)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民生问题再次集中引起公众重视。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微信公众号报道:3月11日,李卫国会长在出席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全体员工会议时指出,建筑防水行业目前依然充斥着假冒伪劣和非标产品,未来5—10年,将会是一场打假提质的持久战,并表示在他担任会长期间,力争把非标产品比例降低一半。
把非标防水材料比例降低一半,李卫国会长说出了绝大多数防水人的心声。同时,笔者认为,经过建筑防水行业连续几年开展的质量提升行动,实现非标产品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也是有底气的。
降低非标产品比例,是行业心声
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今年年初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防水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防水行业市场当前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且主要是落后产能,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约40%;二是市场集中度低,前50名的企业只占整体市场份额的23%左右。产能严重过剩,特别是落后产能的过剩,不仅导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更甚的是还导致“逼良为娼”,部分获证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也不得不生产非标、低标产品。因此,无法回避的是,防水行业当前依然充斥着大量的非标、低标和假冒伪劣产品;不可否认的是,品牌产品与假冒伪劣、非标产品间的矛盾仍然是建筑防水行业的一大主要矛盾。
非标、低标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反映到建筑工程市场,直接后果就是渗漏高发。《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显示:我国建筑屋面渗漏率达95.33%;地下建筑渗漏率达57.51%。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分析渗漏如此之高的原因时,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非标、低标以及假冒伪劣产品肆虐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此高的渗漏率,让建筑防水行业整体蒙羞,也让绝大多数防水人认识到打击假冒伪劣、非标产品不应再是某个人、某个企业的单独行动,而已是行业共同的心声,应成为行业合力。只有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对假冒伪劣、非标低标防水材料进行打击,行业生态才会得到净化,行业发展才会进入良性循环,行业地位才会不断提高。
实现非标产品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是有底气的
自2012年开始,在质检总局的主导和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的组织下,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已经走完4个年头。4年多来,防水行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协会参与、市场推动”的质量提升工作方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提升行动。质检总局连续几年将防水卷材产品列入重点监管产品、实施“质检利剑”行动、对防水卷材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加大建筑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证后监管等;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组织成立行业健康发展产业联盟、开办质量提升信息平台、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举行职业技能大赛、开展质量提升省市行、组织媒体开展质量提升万里行、创建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等。这些多层次质量提升活动的开展,使防水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显著上升,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行业自律程度提高。2015年,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成效在质检总局十大重点行业中名列前茅。
2016年,质检总局继续将建筑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纳入国家监督抽查计划,同时有望继续将防水卷材列为质量提升的重点产品。此外,随着质检总局强化事中事后监督、加大查处力度、加大媒体曝光等质量监管创新举措的施行,建筑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也将进一步落到实处。今年,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行业质量提升工作上,除了进一步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培育“建筑防水卷材质量提升示范企业”外,还将推动建立许可证获证企业备案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质量自我声明制度;推动质检主管部门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大力发挥行业社团组织、产业联盟、诚信联盟的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强化社会监督,加大舆论影响等。由此可以预见,防水行业质量提升工作将再上一台阶。
近年来,防水企业也在积极践行和落实质量提升主体责任。首先,众多防水企业都公开承诺绝不生产、销售一平方米非标低标产品。在诚信体系逐渐完善的今天,企业的公开承诺将是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和监督;其次,众多防水企业纷纷与开发商、建筑总包方等建立了战略协作,将防水材料直供工地,让制售假冒伪劣防水材料的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再次,企业自身纷纷加大打假力度。联合打假、重奖举报者、向公安部门主动提交制假售假线索等企业的打假措施,给制售假冒伪劣防水材料的不法分子形成极大威慑。
今年初,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下发了《关于推进建筑防水行业供给侧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在推进建筑防水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措施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标生产,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防水行业假冒伪劣和非标产品将得到有效遏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