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地下设施动脉工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渗漏问题导致管线长期被水浸泡,解决好防水问题是综合管廊建设面临的最为迫切的建设问题。唯有解决防水问题,才能保证综合管廊的施工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后期运营养护成本,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由于行业暴利,存在着工程分包层层克扣,总包方为了追求高利润以次充好,大批无资质,无技能的施工队占据施工现场,工程监理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渗漏久治不愈。目前,国家正对于管廊的建设加大规范力度与资金投入,这也正是城市工程建设的未来新趋势,防水行业也将在管廊建设中迎来新的机遇。但是由于缺少经验、社会认知度与防水重要性不符,这也将成为防水行业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记者走访多处地下管廊建设项目时,问及是否做防水处理时,多数现场施工负责人表示已经做过,有的施工负责人还向记者强调,当前工程用的是市面上最好的防水材料。询问发现,部分施工队伍仅仅是曾经在防水公司待过一段时间的员工,掌握一些技术,离开公司后带动亲戚一起组成承包防水类的相关业务,虽然没有资质,但也算是与防水技工相近,故而也会接到很多业务。记者在现场看到,已完成防水处理的几处管廊内壁能看到许多雨水渗透的痕迹,部分地方还有水流,在管廊底部有积水等现象。即便如此,置身现场的防水施工工人仍然视而不见。 本报曾经发表过的调查稿件中也显示,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真正的防水材料,在利益的趋势下,部分总包方选择中标后将防水板块低价分包给施工队,从中赚取差价;而施工队更不可能采用高品质、高技术、高成本的品牌防水材料,大多使用一些廉价防水材料,从而保证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了防水施工的最基础环节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形成漏水的恶性死循环。 据相关统计发现,如果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用假的防水材料以次充好,再加上不专业的施工队伍等,分包方的利润可能在200%以上,而且分包方采用如此廉价的方式进行防水作业后,竟然大都能通过国家有关规定的检验,被打上合格的标签。 扶优扶强 肃清防水市场 通常情况下,地下综合管廊要求结构设计的使用时间长达100年,而建筑业界又有“结构第一、防水第二”的说法,因此对于施工原材料的基本质量和施工细节的可靠性以及防水性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国内建筑的防水质量状况却着实令人担忧。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国内主要城市建筑屋面渗漏率高达95.33%。与此同时,近六成地下建筑存在不同程度渗漏。这一调查数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全国建筑渗漏的现状。所以,未来在加强综合治理的同时,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质量管理模式,切实有效地解决建筑渗漏顽疾。同时,由于综合管廊的防水质量极为重要,政府层面有必要制定专门的防水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 据业界人士分析,正是由于行业的不完善,也没有相关的专门法规来约束,加上很难抵制高利润的诱惑,从而造成防水市场一直存在防不胜防的局面。而综合管廊防水的难点又在于细部构造的防水,包括施工缝、变形缝、穿墙套管、穿墙螺栓等部位,这些部位如果处理不好,渗漏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况且,地下防水又有所谓“十缝九漏”之说。因此,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技术研发、经营管理、行业标准、企业自律、观念更新等方面着手,对防水行业扶优扶强,肃清防水市场乱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