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有关人们日常生活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产品质量等问题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房屋的品质也越发关注,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同药品、食品等质量问题不同,房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法立刻下架或是销毁,因房屋质量引发的问题影响可能长达几十年。 建筑渗漏难以安居乐业 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讲,无非就是衣食住行。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算是落地生根,有了一个“家”。房子,不仅是一个居所,其中更寄托着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因而,人们对于房屋相关问题,特别是房屋质量问题的关注度始终居高不下。 近日,有读者来信称某市的建筑渗漏现象非常严重。不仅位于顶层的自家房屋在雨季会出现漏水的情况,连一些商场和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也时常漏水,给生活和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据这位读者称,位于某市的知名购物中心因其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成为市民充分享受舒适的休闲购物体验的一个重要场所,然而停车难却成为一大顽疾,究其原因竟是严重渗漏所致。据悉该商场停车场的地下三层裂痕密布,渗漏严重。尽管在投入使用的几年间,商场物业管理部门通过维修、安置抽水泵外排的手段进行临时处理,但每遇到雨季丰水期顾客高峰时期,因防水工程质量造成的积水和渗漏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停车位无法使用而雪上加霜。 坐落在海河之岸的标志性建筑也深受建筑渗漏的困扰。由于大厦地下停车场防水工程质量差、渗漏严重导致停车位难以充分利用,“停车难”困扰着入驻企业和前来办事的相关人员。 其实早在2013年,央视财经频道(CCTV-2)就曾连续两晚于黄金时段在《经济信息联播》节目中以“漏水的防水材料”为题,对我国建筑渗漏居高不下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报道。其中央视记者深入造假窝点,对该市区南麻旦村等地的防水材料造假企业进行了探访。节目中可以看出,造假企业的生产环境十分恶劣,同时宣称“可以生产任何品牌的产品”。 据防水行业人士介绍,在整个行业情况都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该地区的“非标”防水产品竟高达90%以上,数字令人震惊。 事实上,建筑渗漏现象不仅在某市,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十分严重。“现在中国的防水层有的是做了等于没做,无论是卷材防水还是其他的防水材料,特别是节点处不好做。”有专家说,“比如外墙渗水主要是施工环节不到位,外墙在施工过程中有脚手架的洞口,这个洞拿开的时候,填充不到位,就会引起渗水,就像下雨时水进到雨衣里面一样。主要还是施工过程中人为的偷工减料造成的。” 而造成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防水材料不合格。诸如大量的“非标”和假冒伪劣的防水材料在市场上“横行霸道”,运用这种材料,无论怎样进行施工,也无法达到要求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施工引起。防水是一个系统工程,防水工人的施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防水质量的好坏,并不是只要用了防水材料,就一定能够杜绝渗漏现象的发生。 “黑色产业链”渗漏更成顽疾 防水工程的质量与建筑渗漏率的高低息息相关。只有用过关的防水材料,规范化的施工,才能真正为建筑穿上防水的外衣。然而,大量“非标”和假冒伪劣防水产品在市场上的泛滥,却使得我国大量建筑处于穿着“皇帝的新衣”的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防水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只有三分之一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同时,目前国内防水行业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而与之对应的,则是生产工艺落后、节能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个别地区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窝点甚至已经形成半公开化的“基地”。 这样的厂家,采用质量等级极低的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违规加入再生材料或其他添加剂,降低了防水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和长期耐久性能,导致一些工程刚竣工交付使用就出现裂缝、渗水现象。 开发商在招标时,大多实行最低价中标制度。工程项目通过层层转包、层层分包,最后利润所剩无几,只能按最低价中标。材料品质、厂家信誉和售后服务较好的企业,其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在以价格高低为杠杆的招标中,竞争力自然无法与“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企业相比。 还有一些不法厂家“区别对待”,抽检和送检的产品是合格的,而卖给消费者的却是低端的防水材料;有的打着名牌商标的幌子做虚假宣传,推销伪劣产品;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偷梁换柱,进工地送检是合格产品,实际施工时换成伪劣产品。 施工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防水造价在建筑工程造价中仅占2%,金额太低,使得防水工程大多落到一些无资质、有挂靠关系的低素质包工队手中。中标施工队为了自己的利益,施工时偷工减料,粗放作业。此外,部分防水企业缺少经常性、制度性、专业性的上岗操作培训,仓促上马的情况较为普遍,使得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专业的人员施工,质量很难得到可靠保证。 正如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秘书长朱冬青所说,“目前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招标多采用最低价中标,不少工程的中标价格明显低于正常成本价格,加之工程监理制度流于形式,造成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水产品以及无资质、无技能的施工队占据主要市场,进而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多方入手助力行业健康发展 防水行业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近十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成绩。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低价中标、施工水平有限等瓶颈,也严重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推进防水行业可持续发展,单纯依靠政策或是技术创新并不可行,而是应当多方入手,开展工作。 淘汰“非标”和假冒伪劣防水产品,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借此机会,推动淘汰防水行业的落后产能。比如,在各地区政府部门可印发《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建设工程材料设备产品目录》的通知,明确禁止使用非标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并写明处罚手段。同时,保障已经出台的相关限制和禁止的政策能够落到实处,执行到位。 对于行业协会而言,也应当大力推广先进的防水材料,促进假冒伪劣和非标产品退出市场。在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印发的《建筑防水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为导向,推广清洁生产,落实节能环保产业政策,优化产品结构;打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全要素发展路径,满足绿色建筑需求。《规划》中也明确要求淘汰高污染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功能可靠、节能环保的防水密封材料,鼓励开发具有复合功能的防水系统,比如热反射屋面、通风屋面等具有绿色功能的材料和系统,满足绿色建筑需求。这正是国际防水行业流行的新趋势。通过对先进产品、工艺的推广,也将极大地推进落后产能尽快离开防水市场。 作为防水材料的生产方甚至是施工方,防水企业在攻克“建筑癌症”的过程中,理当身先士卒。 防水企业应抵制非标产品,积极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等自我提升。通过抓住机遇,自觉转型升级,落后的工艺、产品也会自然而然退出生产,甚至最终在市场上消失。 毫无疑问,建筑渗漏虽是顽疾,但只要多方协作,由防水引发的建筑质量问题必将寻得解决的良方。 |